国旗的诞生及其背后的感人故事《飘扬》将国家叙事推向新高度
发布日期:2025-02-27
《飘扬》作为一部“红色”题材的主题创作,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一种国家叙事,需要反映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书写国家和人民的故事、表达国家和人民的情感。理想的主题创作应该既能反映时代精神又具备宏大崇高的美学风格,同时还能有力介入现实生活。从创作的角度来说,需要处理好虚与实、大与小、情与理等几种重要的关系。
主题创作首先要平衡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纪实的关系。它不是材料的堆积,需要在大量史料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和想象,对历史进行总体性把握。
《飘扬》主题是关于国旗的诞生及其背后的故事,新中国国旗图案确立的过程,是整部作品的核心主线。由郭沫若等人起草的《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从1949年7月14日开始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刊登,以新协商会议筹备会名义公开向全国人民发表启事。筹备会收到的国旗设计稿中,不仅有郭沫若、田汉、张仃、陈嘉庚、茅盾等名家的设计,还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华人华侨的设计,经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商议,最终采用了普通民众曾联松的设计稿。国旗的确立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协商的性。
本书围绕着国旗设计这条主线,也辐射出了多条支线,插叙了中国国旗出场的各种关键性的历史场景,比如新中国的成立、香港回归、登顶珠穆朗玛峰、奥运会、海地国际救援等等。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树状分枝结构,由五星红旗关联起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的无数光辉时刻。
对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作者都秉持了大事不虚的原则,事件与人物都有据可查。如香港回归,中英就双方国旗升降时间的谈判,英方查尔斯王子讲话超时,中方通过司仪和仪仗队争分夺秒,多出了七秒的时间,但按照协议仍需等到规定时间,于是中间出现了将近五秒的真空,让电视机前的老百姓以为直播出现故障,事后,《人民日报》描述此情景:“这时,距零点只差几秒,全场一片肃穆。”这些精确到分秒的数据,都是真实的历史。
那么,哪些是可以虚构的呢?作者在创作谈中提及曾联松早期投身尤其是参与地下工作的部分,更多的是作家基于人物身份的文学想象。还有关于曾联松设计红旗的思考过程,都是作家合理的虚构。
他终于动笔了,把闪过脑际的一系列图形符号全都画出来了,试图从中找到富含寓意的某个组合,但就是找不出。
他合衣躺在床上,身边的妻儿已进入梦乡,他眼望着天花板发呆。天花板那样矮,压在头顶,似乎挡住了他的视线,压制了他的想象力,使他无法一飞冲天。
窗外传来沪剧唱腔,唱的是:“盼星星、盼月亮……”曾联松从天窗望出去,远离月亮的夜空中果然布满繁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有大有小,有明有暗,忽闪忽闪,仿佛有话要对他说。它们想说什么呢?林社长刚才的话在他耳边响起:“天阴了好些日子,好不容易盼来个满天星光的晴天……”
是啊,天阴了太久了,人民盼星星盼月亮,就等着放晴,今夜终于等来了啊!他一拍脑袋,整个人像一根弹簧似的从地上弹起来,星星?对!星星!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中国党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就像当年红军帽上的那颗红五角星,全国人民就像群星一样围绕在四周。以五角星这个标志为主题太有意义了。经过一番推敲,他又开始动笔画了……
这是作家阅读大量的材料之后,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和想象,将曾联松的创作经过与日常生活结合,注入了普通老百姓的情感和期望。
曾联松故事的结尾:1950年9月,他去北京出差,全国政协的工作人员受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的委托,送来一册人民政协纪念册和500元奖金,以及一封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观礼请柬。因为国旗最终的定稿是在曾联松设计的基础上有所改动,去掉了五角星中的镰刀图案,所以曾联松并未认为自己的设计被采用。这一份迟到一年的荣耀是真实的历史。
国旗作为整部作品的关键意象,意义重大。五星红旗是现代民族国家的象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象征。如何将如此重大的主题展开,需在在大历史、大人物和小日常、小人物等众多材料中选择最恰当的例子进行组合,既要望眼过去,着眼当下,更应放眼未来。
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那根旗杆上,此时林治远站在毛主席左手边,升旗电动钮就在的面前,林治远悄声告诉他:“主席,把电钮向右转动一下就可以了。”按照林治远的提示,亲手转动了升旗按钮。
随着“米字旗”的徐徐下降,英国在香港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香港从此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1977年7月1日零点整,激动人心的神圣时刻到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起雄壮的中化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合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
一位名叫贡布的人把新中国的国旗插上了珠峰之巅,那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一面国旗,不是任何外国的国旗,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许海峰夺得中国奥运历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实现了零的突破,成为当年“体育精神提振民族精神”的标志性人物。而他的队友王义夫以564环拿下了铜牌。
比赛结束后,迟迟没有举行颁奖仪式。许海峰等了好久,有些困惑。……原来,射击比赛的官员只准备了一面国旗。而第一项比赛中,前3名运动员,中国选手竟占了两位。
2019年1月3日,由航天科技集团抓总研制的嫦娥四号探测器成为首个着陆在月球背面的人类航天器,而探测器携带的两面五星红旗,也成为月球背面的第一批国旗。
地球另一端的大地震发生在北京时间早上5点多,未及中午,中央便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应急方案。中央政府的要求简而言之是十个字,“不惜一切代价展开营救”。
傍晚6点多,国际救援队就开拔了,王学军举着国旗,随救援队一道踏上飞往海地的包机。一切就是这么快。其后才是连续十几天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头条新闻一直被海地地震占据着。一时间,中国维和官兵的下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以国旗为载体,串联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爱国情怀的场景。与此同时,本书中也出现了许多普通老百姓与红旗有关的故事。
在《绣红旗》一章中,自从报纸上刊登了国旗的图样后,北平和上海的老百姓争相买布匹,自己绣红旗。没有买到红布的市民甚至想出了将白布染红的主意,很快,连白布都难求了。这一幕充满了市井烟火气,北京方言与上海方言的使用,也让人物对话更具年代感和地域性。
北平绸布庄的门前挤满了人。店老板站在门前一再作揖:“回吧,请回吧,去别处看看也成,小店真的连条红布丝也没有了。”一个年轻小伙子叫嚷道:“骗人吧?不可能!”店老板再作揖:“哎呀这位爷,我骗您图个什么啊!……您呐,还是慢了一步啊。”
《骑手赞歌》这一章中,《北京晨报》记录了一个11岁因患白血病正在京治疗的孩子隆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10月1日生日那天到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国旗班班长董立敢看到新闻后,主动为隆隆圆梦。
代表李玉坤在美国考察时,发现重要节日所到之处大街小巷都会悬挂国旗,他写下了《加强爱国教育,唤起人民的国家观念,尽快制度张挂国旗具体办法的建议》,郑重寄给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久以后,有了《国旗法草案》,1990年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本书通过这些大大小小有关于国旗的历史场景,展现了一种较为宏大的历史观,站在时代的高度,不仅再现历史,也对历史作出了自己的理解,从情感上唤醒人们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认同,让读者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与情感共鸣。
主题创作需要掌握好情与理的平衡,既要以情动人,也要以理成文,情感缺位容易产生概念化,情感过度容易导致口号化。作家需要将最初直观的、印象式的外部情感经过深入观察和理性思考,转为一种更加深刻的隽永的艺术情感,才能情理兼备。
《接你回家》这一章的主人公王学军是作者的老同学,王学军临危受命写下遗书前往海地进行国际救援的故事是《飘扬》中占比较大的故事。对于身边可亲可近之人,这一章作者反而更需要一种情感的克制,来冷静描绘英雄无谓生死的勇敢与国家荣誉的庄严。
爸、妈、哥、妻,展信好!走得匆忙,请原谅我以这种方式与你们道别。我将举着国旗带着队,赶赴海地执行救援任务,前路艰险,使命在身,不惜赴汤蹈火。作为你们的儿子、兄弟与丈夫,请原谅我的不孝和食言,此行若无归期,定当来生再报。因无儿女牵绊,妻再嫁,也在情理之中,望父母大人理解支持,为其备一份嫁妆,此愿两家世代交好,我便可以瞑目。
《三面五星红旗》一章记录了死于黎明前的白公馆和渣滓洞的党人,他们在监狱中凭借想象亲手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虽然与真正的国旗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他们用鲜血在热爱着国家。
如今,这三面红旗终于汇聚到一处,相互诉说着各自的故事。曾联松读过陈然的《彷徨》杂志与《挺进报》,梁思礼十分钦佩曾联松,而梁思礼的父亲梁启超则是陈然生前最崇拜的人,其兄梁思成支持曾联松的五星红旗方案,曾联松也曾在14岁那年的演讲中引用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作者就职于上海市作家协会研究室,青年评论家,华东师范大学在职博士后)